國外資訊

文章banner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.jpg

工商社論》台灣半導體產業會被世界撕裂瓜分嗎?

   工商時報

         

2021年5月13日韓國政府公布「K-半導體戰略」,在未來10年將投資510兆韓元(約新台幣12.6兆元),願景是2030年建設韓國成為全球最先進、最大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生產基地,要引領全球半導體供應鏈。

中美貿易戰以來,兩國都想打造產業關鍵零組件自主供應鏈,尤其是半導體產業;全球半導體競爭自此從以企業為主邁向以國家為主的產業競爭,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及能力與韓國在伯仲之間,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排名不是第二就是第三;目前全球與半導體產業相關重要國家,為提升其在全球競爭層級,紛紛以推動半導體自主供應鏈為其戰略目標,不僅韓國如此,中國大陸、美國、日本更是如是。

      

全球IC記憶體75%以上是韓國三星電子及SK海力士生產的,記憶體出口占韓國總出口20%,已連續9年保持出口第一,半導體產業設備投資占韓國製造業設備投資45%;韓國半導體產業與台灣相似,在半導體製造及製程具有優勢,但半導體相關材料、零組件及設備技術競爭力不足,主要仰賴進口,需要大幅強化基盤技術研發;每年半導體產業專業人才,約缺少1,500人以上,化合物半導體(碳化矽SiC、氮化鎵GaN、氧化鎵Ga2O3)等新一代半導體、AI晶片等核心零組件也大部分仰賴進口,在未來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發展上已出現隱憂。

此次韓國國家層級的「K-半導體戰略」政策,是由上而下提出:產業群聚、人才培育、水電保障、法規、財稅優惠、技術保護等具體措施;韓國政府體認到,此時國家若不去主導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,而讓廠商內耗自相競爭殘殺,韓國半導體產業恐將失去世界競爭力。

      

「K-半導體戰略」有四大戰略:(1)打造K-半導體帶:由韓國西側的「板橋」至「溫陽」等七大城市,連接東側的「利川」至「清州」等五大城市,形成K字型半導體帶,建設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;(2)擴大基礎建設支援:透過租稅優惠、基礎建設支援等,轉變為「適合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國家」;(3)強化半導體基盤:強化人才培育及管理、企業間連結合作、次世代技術研發,必須躋身「半導體生態系強國」之列;(4)提升危機因應能力:研議制定半導體特別法保護韓國半導體生態系,打造全方位支援企業活動之「穩定的半導體供應國」。

四大預期成效:(1)出口值:由2020年992億美元提升至2030年的2,000億美元;(2)生產值:由2019年149兆韓元(約新台幣3.68兆元)提升至2030年的320兆韓元(約新台幣7.91兆元);(3)僱用人員:由2019年18.2萬名提升至2030年的27萬名;(4)投資額:由2020年33.7兆韓元(約新台幣0.83兆元),累計至2030年達510兆韓元以上。

    

過去30年,全球半導體產業能夠持續創新發展,是奠基於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架構下;在這個架構,美國側重於IC設計與銷售,日本與荷蘭專注IC材料與設備,台灣、南韓及中國大陸則是聚焦於生產與製造;各國企業在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上密切合作,開創現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榮景,但如今往事只能回味;中國大陸傾全國之力扶植自己的半導體產業,透過「中國製造2025」持續推動半導體自主化,根據半導體企業的製程難度,提供差別稅制優惠,並積極推動軍民通用半導體研發;美國積極拉攏台積電赴美設廠,發布供應鏈調查行政命令,包括:補貼、研發援助等在內的國防授權法(NDAA),3月31日更公佈基礎建設投資計畫,將追加500億美元於半導體製造設備支援,以加強本國半導體競爭力;歐盟與日本等諸多國家也都積極拉攏台積電赴當地設廠,決定加強或恢復自身半導體的供應能力。 從全球供應鏈與成本效益角度來看,雖然各國明知自建「自給自足」的供應鏈,不論在前期投資或後期營運成本上,都會比過去只考量「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」的全球供應鏈架構付出更昂貴的代價,但走到如今已回頭無望,我們只有全力以赴,謀求台灣生存與發展。

     

我國為推動半導體發展,目前也已陸續針對技術、產業、人才、資金等方向提出政策,唯執行計畫分散於各局處(如:科技部、科技會報、國發會、經濟部〈技術處、工業局〉、教育部),計畫執行期程與績效考核各自為政,缺乏整體性及系統性綜效;應可參照韓國做法,形成整體產業戰略規劃,整合執行時程與績效考核,使各局處KPI相互勾稽,以提升整體運作及系統性綜效。

     

綜上所述,基於資源有限性及運用有效性,我們可參照韓國由上而下做出慎思熟慮規劃,及時提出適合我國國家級整合性半導體政策;台灣才可能在這波以國家為主的全球半導體競爭中生存發展,不被外國企業掏空,不被世界撕裂瓜分消滅。

     

文章banner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.jpg

     

南韓政府計劃5年內100項關鍵產品本地化、減少對日本依賴

    

日韓貿易戰,自7月初限制用於半導體和顯示器的3種高科技材料對韓出口之後,最近(8月2日)又將南韓從出口白名單中剔除。受到日本管制出口影響,使得南韓取得重要原料來源再擴大,同時提升原物料國產化的能力,以減輕對日本的高度依賴。短期內,南韓企業亦積極尋找重要原料的替代供應商,包括向美國、歐洲及中國大陸的供應商購買。
    
南韓政府計劃投資45.3兆韓元,五年內完成100個關鍵技術的獨立自主的目標。
    
為此,政府決定提供7.80兆韓元(64.2億美元)的研發(R&D)基金和37.50兆韓元(308.5億美元)的財政支持,以便對100種關鍵戰略物資、零組件的進口來源進行本地化或來源多樣化,以避免易受日本出口限制的影響。南韓將盡一切手段,包括預算、財務、稅收支持和監管豁免,將先在一年內確保穩定供應20項此類產品,其餘80項在五年內達成自主供應。
   
這100項關鍵產品正是南韓易受日本出口法規影響的六個行業,包括:半導體、顯示器、汽車、電子產品、機器和化學品。
    
對於穩定供應受到直接威脅的20個項目,南韓政府將尋求本地化和進口來源多樣化。這20個項目包括半導體、汽車、機械和金屬行業各5個,電氣和電子行業3個,顯示器行業2個。當然,也包括受到日本出口限制的三種材料 - 高純度氟化氫(或稱蝕刻氣體)、氟聚酰亞胺和光致抗蝕劑。
    
在未來七年內,政府還將花費7.8兆韓元(64.2億美元)和更多的研發資金用於本地化其餘80個項目。這80個項目包括半導體領域的7個,顯示領域的9個,汽車領域的8個,電氣和電子領域的16個,機械和金屬領域的34個以及基礎化學領域的5個。
    
南韓100項關鍵技術達成完全取代,困難度頗高
此次,南韓政府明確了加快擺脫對日依賴的方針。然而,已經通用化的産品有望在1~2年以內實現南韓國産化,但需要先進技術的核心原材料和零組件則難以代替,或需要更長時間來完成取代。

  

資料來源: 科技產業資訊室